在現代制造業(yè)中,磨用軸作為關鍵零部件,其制造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眾多設備的性能與質量。目前,國內外在磨用軸制造技術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,以下將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剖析。
一、加工精度方面的差距
軸類零件外圓圓度加工是衡量磨用軸制造精度的重要指標之一。以磨削直徑 100 毫米、長 300 毫米的軸芯為例,國內的外圓磨床通常能將圓度精度控制在 1 至 2 微米的水平。而國外先進水平可達到 0.3 至 0.5 微米 ,部分**技術甚至能突破 0.1 微米。像國防科技大學教授戴一帆團隊經過多年努力,才使軸芯加工圓度精度提升到 0.1 微米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在磨用軸加工精度上不斷探索,通過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,如高精度圓度儀,對加工過程中的軸進行實時檢測,逐步縮小與國外在這方面的差距。但整體而言,與國際**水平相比,在尺寸偏差的離散度方面仍存在較大改進空間。國外早已對 “不可重復跳動” 這樣精細的旋轉精度指標展開研究與應用,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尚顯不足。
二、制造工藝與裝備的差距
(一)機床設備
在高檔精密磨床領域,國內長期依賴進口。例如,我國高檔精密磨床 90% 以上從國外引進。國外的先進磨床在主軸系統(tǒng)、運動控制等方面具有顯著優(yōu)勢。在加工中心和數控銑床電主軸方面,國際上油脂潤滑型加工中心用電主軸**轉速可達 60000r/min,油氣潤滑型數控銑**轉速為 140000r/min,大功率電主軸功率可達 80kW,轉速 10000r/min,最大轉矩可達 380N?m。而國內在這方面雖然也有進展,如洛陽軸承研究所開發(fā)的油氣潤滑型加工中心電主軸,額定功率和**轉速達 22kW、24000r/min;湖南大學研制的永磁同步型加工中心電主軸,額定功率 35kW,**轉速 18000r/min 等,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。在磨用電主軸方面,國際主軸產品的軸承 Dmn 值高達 240 萬 mm?r/min,而國內洛陽軸承研究所主軸產品 Dmn 值達到 170 - 200 萬 mm?r/min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在機床設備更新上投入了大量資金,引進了一些先進的數控磨床設備,但在設備的整體性能、精度保持性等方面,與國外同類先進設備相比,還有待進一步提升。
(二)工藝技術
國外在曲軸加工、圓角滾壓等工藝上較為先進。以曲軸加工為例,國外采用外銃、內銃、車拉、車 - 車拉、高速隨動外銃等先進工藝,有效減小了切削變形。在圓角滾壓工藝上,國外已相當成熟,可一次完成對所有圓角的滾壓,且能做到主軸頸與連桿軸頸圓角處壓力不同。而國內在一些先進制造工藝的應用和普及**上相對較低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積*學習和引進先進工藝技術,不斷優(yōu)化自身的生產流程,但在一些前沿工藝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上,與國外企業(yè)相比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。
三、研發(fā)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差距
全行業(yè)基礎理論研究方面,國內相對薄弱,參與國際標準制訂力度不足,原創(chuàng)技術和專利產品較少。在磨用軸制造領域,產品開發(fā)能力有限,設計和制造技術多為模仿。雖然國內對部分主機的配套率較高,但在一些重要主機如高速鐵路客車、中高檔轎車、計算機、空調器、高水平軋機等的配套和維修軸承方面,仍大量依賴進口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雖然注重技術研發(fā),擁有自己的研發(fā)團隊,但在研發(fā)投入強度、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等方面,與國外先進企業(yè)相比,存在一定差距,限制了其在磨用軸制造技術創(chuàng)新上的突破速度。
四、產品品種與應用領域的差距
從品種上看,目前世界軸承產品的品種規(guī)格共計約 15 萬個,我國迄今累計生產僅 2 萬余個,且大多為通用產品。在磨用軸相關產品方面同樣存在類似情況,國外產品品種更為豐富,能滿足更多特殊工況和高端領域的需求。在特殊工況的軸承應用技術方面,我國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通用型磨用軸產品,在拓展特殊工況下磨用軸產品的研發(fā)與生產方面,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,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。
五、質量與可靠性的差距
在尺寸公差與旋轉精度方面,國內磨用軸產品盡管已接近國外**產品水平,但在尺寸偏差的離散度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。在振動、噪聲與異音方面,國外產品表現更優(yōu),如日本已推出靜音及超靜音軸承,而國內軸承的振動(加速度)*值水平與日本產品相比,一般要相差 10dB 以上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通過加強質量管控體系建設,提升產品質量,但在產品質量的穩(wěn)定性和可靠性方面,與國外先進企業(yè)相比,仍需持續(xù)改進。
綜上所述,國內外在磨用軸制造技術上存在多方面差距。無錫榮華機械有限公司以及國內眾多相關企業(yè),需要在技術研發(fā)、設備更新、工藝改進等方面持續(xù)發(fā)力,逐步縮小與國外的差距,提升我國磨用軸制造技術的整體水平,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。